登录/注册 搜索

【地方文獻】祁縣·喬超五《有融齋遺稿》

发布时间:Dec 15, 2021 | 作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六一文庚 ,作者程秀珍

《有融齋遺稿》四卷附《時藝》六十篇,(清)喬超五著,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刻本,四冊(索書號22267-22270、22277-22280),綫裝。半葉九行,行二十五字,小字雙行同,下黑口,單魚尾,四周雙邊。版心上题“有融齋遺稿”,版心中為卷數和葉數。書高245毫米,書寬147毫米;框高194毫米,框寬131毫米。趙以炯題簽,前有壽陽祁世長、太谷杜受全、祁縣劉奮熙序,後有其子喬尚謙識語和外娚渠本翹跋。

據《山西省古籍普查目錄初編·集部》記載,此書山西省圖書館(索書號86846-86850)和祁縣圖書館(索書號21977)有藏。山西省圖書館所藏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祁縣劉氏刻本,版式與本館所藏書版式相同,省館所藏是在光緒十六年版上又加入《補遺》一卷。

喬超五,祁縣喬家堡人,生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卒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字朗山,清咸豐八年(1859年)舉於鄉後,踬困春闈,屢試不第,直至清同治十年(1872年)才以大挑一等【1】的身份任直隸新城縣知縣,清光緒七年(1881年)告歸回鄉,成立青雲文社,“邑之知名士咸往遊”。有融齋為其書室。

喬超五生平博覽群書,“其於書,自經史諸子百家以及國朝人著作,無不覽也;其於詩文,則自漢魏六朝以及唐宋諸家,無一不讀也;其於製義,則自成、宏、正、嘉以及國初諸家,無不誦而則之也”,因而其“古文廉焊精銳,有唐宋大家之遺風;詩亦不失溫厚和平之旨;時文尤在闡發聖賢精義”。其著述頗多,但大多散軼。

卷前有例言、校刊姓氏、總目。

卷一各體文,凡二十篇,主要是序、跋、墓志銘等酬酢之作;卷二古體詩,凡四十六首,其中五言古詩二十二首,七言古詩十首,雜體詩十四首;卷三律體詩,凡四十九首,其中五言律詩十二首,五言長律三首,七言律詩三十四首;卷四絕體詩,凡二十三首,其中五言絕句十一首,六言絕句四首,七言絕句八首,附摘句六聯;另附時藝六十篇,其中大題【2】四十篇,小題【3】二十篇。

趙以炯(1857-1906),字仲瑩,又字鶴林,貴陽花溪青岩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廷試中狀元,其詩文俱佳。

祁世長(1825-1892),字子禾,號敏齋,祁寯藻之子,山西壽陽人,清咸豐十年(1860年)進士,任工部尚書,著有《翰林書法要決》、《祁文端公年譜》等。

杜受全(1825-1894),字仲容,號芳坪,太谷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大挑一等,任邯鄲、獲鹿、邢臺等縣知縣,精於書法,是山西著名的理學名家。其一生著述頗豐,有《杜家家譜》二卷、《圍爐家話》二卷、《芳坪詩文集》三十卷、《棄余第》二卷等。

劉奮熙(1857-1899),字振翼,一字汝賢,號筱巖,祁縣塔寺村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任貴州天柱縣知縣,三年后辭官回鄉,著有《陽明集》、《明儒學案雜鈔》、《漢魏唐宋詩鈔》、《古文選腴》、《愛薇堂遺集》四卷(已刊行)

喬尚謙(1865-1927),字筱山,喬超五之子,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舉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授兵部主事,著有《息影園詩存》(祁縣圖書館藏)

渠本翹(1862-1919),字楚南,祁縣城內人,清末民初山西著名的教育家、實業家和藏書家。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將昭餘書院改創為祁縣中學堂,並附設蒙養學堂。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與祁縣喬殿森合資接辦山西官辦火柴局,更名“雙福火柴公司”,是近代山西境內第一家民族工業。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擔任山西保晉礦務總公司總經理。家富藏書,並致力於整理刊行,整理出版了劉奮熙先生的《愛薇堂詩集》、其外祖父喬超五先生的《有融齋遺稿》,資助出版了戴廷栻先生的《半可集備存》等。



附釋:

【1】清朝的科舉考試的基本流程是:第一步童生考試。經過縣試和府試后被錄取的考生稱為童生。第二步秀才考試。童生經過院試錄取,稱為秀才,才算真正地進學或入泮,才有資格參加國家正式的三級科舉選才考試——鄉試、會試、殿試。鄉試考中者稱為舉人。舉人參加會試未中者,可以繼續參加下一次的會試,也可通過其他途徑進入仕途,如大挑。大挑是從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開始實行,每六年舉行一次,通過面試,十人中取五人,一等用知縣,二等用教職。

【2】時藝是清代科舉考試所用文體,亦稱八股文,或製義、時文、八比文等。以《五經》文句命題的稱為大題或五經文,乾隆朝時,文字限定為700字以內。

【3】小題亦是時藝的一種,是以《四書》文句命題,亦稱四書文,文字一般限定在200-300字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