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Nov 15, 2022 | 作者:
形意拳的起源
形意拳发源地山西省太谷区,形意拳的练习有着悠久的历史。
解放前,形意拳受晋商的影响、护院保镖的需要和高收入的诱惑,以某一师傅为核心局限在一定范围的师徒传承方式较普遍,虽然范围小人数少,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继承弘扬中华武术起到了一定作用。解放后,形意拳受到太谷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体育部门组织牵头,每年正月十五举行元宵形意拳表演比赛,成为当地的一个特色项目,县下属单位都非常重视,每逢十五元宵节,太谷县城乡各点均踊跃报名,选派精兵强将,一展身手,练习形意拳的人数也猛增。上世纪年代后期,形意拳的活动远不上以前那样活跃,参与人数和练习水平也呈下降趋势,这一状况令拳界人士颇感焦虑。
近年来,太谷区狠抓拳社软硬件建设,鼓励拳社积极参加全国各类形意拳活动,后申报了形意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太谷形意拳的发展。李三元的故乡成立了白城形意拳拳社,吕学隆的故乡正在筹备成立孟力刚拳社,太谷计划举办山西省形意拳比赛。太谷县武术协会,在原有形意拳活动的基础上,计划在各乡村设立辅导点,利用节假日时间面向中小学学生进行定点定时集中培训;计划借鉴山西农业大学体育课形意拳教学余年的经验,和在当地2所学校试教学的经验,校校设立形意拳教学体育课内容,利用学生上课集中和统一管理的优势,将形意拳全面推向学校,形成地方特色教学项目,拓宽普及面,提高形意拳的练习水准。
形意拳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李老农学艺
李老农,被称为洛能先生,河北省深县羊窝乡豆王庄人。李老农在祁太二县,有许多弟子与传人。道光十九年,李老农师从戴文熊十数年(见李广亨《心意精义》)。据黄新铭在《李洛能生平考》一书中的考证,李老农大约生于1803年,于1888年辞世,为戴文熊的弟子。又据太谷县《车毅斋纪念碑文》所记载的,戴文熊,小字为二闾,是祁人。戴文熊祖传的心意拳是少林外家的支派,外传给了李老农。后又传给了车毅斋。若论拳术,自愧不如老农。均能证明李老农是戴文熊的传人。戴文熊传心意拳于李老农,他打破了戴家心意拳中的祖训只传内,不传外的门规,并且开创了戴氏心意拳源远流长的历史。
二、形意拳雏形
车毅斋在吉安堂赶车的时候拜李老农为师后,每天刻苦练习,潜心研究心意拳,三年后,去祁县又得到了师爷戴文熊的亲自传授。根据《李广亨笔录吴殿科择录》记载:车二哥(注:指车毅斋)到祁县学习形意拳中的四十二形、三路拳、三路棍和五趟闸势,还带回四拳谱。孟綍如老先生是太谷县城的四大县绅之一,他博学多才、文化底蕴浓厚,并且也是酷爱武术,由于共同的爱好,他把李老农、车毅斋经常请到家里参研武术,并且为李老农师徒制定了“三传三义务六不传”的武德规范,三传指的是:为国为民者可传、尊老爱幼者可传、仁义可信者可传;三义务指的是:匡扶正义的义务、扶助贫弱的义务、协助师友的义务;六不传指的是:欺师灭祖、为非作歹、忘恩负义、害友损人、临阵怯懦、愚蠢不开窍者等不传。
由于制定了“三传三义务六不传”使的形意拳有了灵魂,有了思想,有了理论作基础,孟綍如老先生并且给他们讲解拳的理论学说,心意拳实际和中国的汉字是一样的,也是象形取意的意思,在他的拳谱与技法中也有(心意诚于中间,肢体形于外间)的论断,因为心意是内家武术,意属内,肢体属外。所以经过多年的实战的确更名形意拳比心意拳适合实际,就是以六合来要求即内外相合,形意就是讲究外形内意相合而为拳的。另据《形意拳术探微》述:车毅斋到祁县向师爷戴二闾学四十二形、三拳、三棍,还带四拳谱。由于曾祖通文懂武,认为心意拳拳谱中有心意诚于中间,肢体形于外的提法,其招式则如同汉字,有象形取意之义。同时心与意同理,属内;肢体的动作形象,属外,故改名形意拳比心意拳更名符其实。
形意,就是讲外形内意相结合为拳。对于孟先生的讲解,使得李老农与其车毅斋、李广亨等对心意六合及戴氏心意原的拳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再与实战动作相结合,更是有不同的效果,对动作的理解更是质的飞跃。尤其李老农、车毅斋均具少林拳底功。车氏心意拳是身持双弓形,格守六合之要领。两者差异故大,择中更有其利,故在今后的练习中,依据心意拳的拳理,结合实际的动作要领,并对心意拳的桩功和步法进行了改进,例如,把子午桩(三才势)改为了三体式桩功;把弓步改为了坐银剪步,之后又被改名为形意半马步。《形意拳术探微》中指出:改蹲猴式为三体式,改鸡步为虎步等。并为形意拳的套路编了许多歌诀,以便于学习传授。据此分析,李老农、车毅斋师徒等在对心意拳研习的同时,对其正进行着更符合实战应用的改革。据吴殿科先生《形意拳大全》记述:(同治五年),李老农与车毅斋等大群弟子创编了多套形意拳对练套路,有五行生克拳、挨身炮等,由此判断,这一过程视为形意拳的萌芽阶段,是现在形意拳的雏形。
形意拳的传承
一、在校园
形意拳作为传统项目,既有表演性也有技击性,在教学过程中也通俗易懂,适合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在校园中传授形意拳,使之传承下去是很好的选择,在学校的环境下可以扩大传授面,从而发掘和培养出新一代的传承人。
自从2012年国家大力推动武术进校园的政策出台后,2013年9月,教育部率先成立由上海体育学院牵头。26所高校组成“全国中小学武术项目联盟”。全国各省市部分学校也相继在校园中加入了武术课程,但武术项目各有不同。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部分中小学为例,已经有学校将形意拳设为武术课程内容,在校园武术课中注入形意拳项目,这无疑是推动了形意拳在校园中的传承,在校园中教授形意拳,同时也倡导了“健康中国”的理念,因为在形意拳的习练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同时也可以使形意拳项目在学生群体中慢慢开展起来,为更好地传承形意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社会群体
形意拳在社会群体的传承主要是由各省市武术协会组织的民间形式,通过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参与,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群体,在众多习练者的多年习练、钻研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对形意拳的技术以及理论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在不同成员的参与下,形意拳在各个地区的发展已经有了人员基础。
山西形意拳的发展过程时间长、传承人较多,所以技艺与理论知识较为完善,形意拳普及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形意拳,愿意参与到习练形意拳的行列,说明形意拳的传承在社会群体中得到了有效的开展,而现今要做的是继续大力推广形意拳的普及,可以通过出版书籍、发表刊物、录制影响、组织竞赛等途径,利用这些媒介可以使形意拳保存原有的文化储备,也可以更好地在社会群体中开展普及。在社会群体中进行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很好推动武术项目的开展,而武术项目积极发展同时也是在促进形意拳在社会群体中更好传承发展。
三、师徒及家族
师徒之间的传承一直是我国武术发展的特色之一,从古至今师徒传承方式一直都在延续,韩愈在《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师徒传承是古时的主要传承手段之一。
家族之间的传承,是指在家庭或家族内的传承与教授。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尤为重视血缘关系,注重家庭和家族凝聚力,而中国武术在传承的方式上就是以家庭、家族或类似家庭的方式一直传承着,所以,可以说形意拳在师徒的传承上其本质还是属于家庭的传承。但这种传承方式也有利于形意拳世世代代的经验传承积淀,家族传承方式在古时一定程度上也对保护形意拳的传承起到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结论
形意拳是我国优秀传统拳之一,其发展空间极大,还需继续研究发展。形意拳走向国际的道路不能停,为了更好地发展形意拳,首先要打破一些传统的规矩和理念,改变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模式与国际接轨,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顺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旨在寻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早日在国际的舞台上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节选自《谷风》2022年第一期《太谷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吴会忠)
想知道更多有关形意拳的精彩内容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太谷形意拳”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