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Sep 13, 2022 | 作者:
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仁人志士。2022年翩然而至,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从太谷本地的廉洁小故事中汲取廉政大智慧,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守好廉洁自律堤坝,营造风清气正氛围。
赡田助学牛知县
古人云:“士风以礼义为大节,提调以作兴为首务。盖学者,莫先治生。生道裕,则廉耻兴。廉耻兴,则士风正。”说的就是读书人要以礼义为大节,提拔调度肯定在情理之中。天下之学者首先是读书人,一个地方的读书人若懂的廉耻之义,则此地人文风气清正。 太谷自古历来风俗朴茂,士大夫重廉耻,非公事不入公门,尚节气而好务学。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陕西商州人牛维曜以进士出身,任太谷知县。上任后微服调研。发现太谷有很多学子读书人常常因家贫而弃学改商或务农。县学里面无人读书而几近荒芜,人文日渐凋零。牛知县经过调查了解后,知道这一问题的根结主要是县学里没有钱资助贫生。为了长期解决这个问题,牛知县想,如果买一片赡田作为县学的学田,再转租出去,所得租金便可以资助贫生读书入学。于是第二年春,牛知县拿出自己的俸银五十两购买县城南门外水浇地30亩,作为县学永远赡田,每年克得租谷二十石或租银,以此资助贫生。并立碑刊刻,嵌于县学墙上,以作凭证。根据当时的情况,每年可以资助十四五人上学深造。到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因赡田助学碑年历久远,碑文剥落,恐后人忘记此事,太谷县谕卫君选(今山西洪洞人),训导李悦(山西平定人),邑人孟成文,张效先,孙光业等人购买青石一块,摹拟旧碑文,重新镌刻,镶嵌于文庙墙上(今此碑尚存)。道光三十年(1850年)时任太谷知县万金镛接受太谷诸生之请求,在儒学明伦堂东专门建祠堂供奉牛维曜,以纪念其助学之功。
现存碑刻
自牛维曜知县捐田助学后,太谷人文蔚起。在清代260多年,太谷中进士,举人,及各类贡生达709人。教育之兴,人才辈出,培养了许多清廉洁奉公的官员,和商业巨子,进一步促进了太谷商业经济繁荣。
文稿提供者:张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