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莫言笔下的腊八,是什么样子

发布时间:Jan 23, 2021 | 作者:


莫言笔下的腊八粥,对那个时候的小孩子们是难以言说的美食诱惑,难以想象的快乐。


莫言笔下的腊八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


据说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喝。


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


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


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关于腊八的故事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民间有不少传说,其中一个听起来最耐人寻味,成了很多长辈教育后代的典型案例。


有一对勤劳的老夫妇,老汉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老婆婆勤俭持家,家里年年五谷丰登,张罗得井井有条。但他们的儿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整天都好吃懒做。更可怕的是,儿子后来还娶了个更懒的媳妇,老两口的教育和提醒对他们来说都是耳旁风。


后来老两口去世了,两个年轻人看到家里的东西都还挺齐全,就依然什么都不做,直到坐吃山空。一年年地过去,这下好了,家里地也荒了、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什么的都用完了,小两口彻底断炊了。


于是,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他们在屋里没火可烤、身上没衣服可穿、肚子里没东西可填,这才开始后悔起来。他们把床缝里的豆子、地缝里的米粒,以及从屋里各个角落搜出来的一点儿杂粮,混在一起,熬了一锅大杂烩的粥。


这下,终于有得吃啦!可这时,忽然来了一阵大风,把年久失修的房屋吹塌了,等到邻居发现他们时,俩人已经没救了,大家看着俩人碗里残留的杂米粥,也差不多明白了。


从此以后,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熬一锅杂米粥给孩子们吃,用这个故事来教育他们要勤劳节俭,就这样代代相传,吃腊八粥的习俗被保留了下来。


腊八除了喝腊八粥,民间各地还有很多特色食物,比如安徽的腊八豆腐、陕西的腊八面、北方的腊八蒜等,甚至有的地方流行腊八吃冰,说是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一年都不会肚子疼。


关于腊祭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其实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可以称得上是春节的开幕式。在古时候,“腊”字含有新旧交替的意思,它经常被用来描述一年到头了,要通过祭祀的形式向神灵和祖先报功,同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灾无祸,这就是“腊祭”。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去观看“腊祭”,回来孔子就问他:“你看到腊祭给人带来的欢乐了吗?”


子贡说:“一国之人皆若狂,我看不出乐在何处。”他的意思是,全国的人就像发疯似地庆祝,但我实在理解不到他们兴奋的点。


孔子就解释了,说:“人们辛勤劳作一年,才有这样的享受,这是你体会不到的。让民众一味紧张而没有一天轻松,即使周文王、周武王也不能把天下完全治理好;让民众一味轻松而没有一天紧张,文王、武王也不会这么做。”  


言下之意就是说,“腊祭”是为了回馈人们一年里的紧张劳作,人们在辞旧迎新的时候彻底放松一下,这样张弛有度,才是正确的做法。


这种做法在今天依然很流行,比如到了年末,每个单位每个公司几乎都有年会、年前聚餐之类的活动,大家吃吃喝喝,表演节目、发钱抽奖,这就是让大家在全年的紧张之后放松放松,给上一年的辛苦来点儿馈赠和慰藉,也为下一年充点电、做点提前展望。

莫言笔下的腊八粥,对那个时候的小孩子们是难以言说的美食诱惑,难以想象的快乐。随着生活的富足,一碗腊八粥,于现在很多人而言不是诱惑而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进入年关了。也许这天你还有繁忙的工作,也许你因为疫情无法和家人团聚,但也请你在腊八这天给自己提个醒儿,要过年了,给自己盛一碗腊八粥,给亲爱的人一个拥抱,给家人报声平安。